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原则:动态对等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2-02 来源: 未知 栏目:翻译价格 点击:539

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动态对等” ( dynamic equivalence)的原则, 运用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原理,将焦点从传统的译文与原文两个文本的比较转移到两个过程的比较

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动态对等” ( dynamic equivalence)的原则, 运用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原理,将焦点从传统的译文与原文两个文本的比较转移到两个过程的比较,使人们注意到影响信息接收的各种语言和文化因素。

“动态对等”具体是怎么一个翻译原则呢?下面摘译的部分论述可以供您参考:

过去,人们往往主张以教育的手段来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然而现在,在翻译所有大众文学的时候,常规的做法是,把同一原文译成不同层次的译文,这样,不同阅历水平的人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相应译本。比如,美国圣经学会,正在着手以三种译文形式,把《圣经》译成西班牙语:一种是传统型的,对象是目前新教教徒;另一种在性质上更为现代化,难度也更大,对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非教会成员;第三种,使用非常简朴的西班牙语,对象

尤其是那些初识文化、平时又和新教教会少有接触的人。

翻译求动态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是建立在“等效原则的基础之上。这样的翻译,与其说关心的是接受语与原语两种语言间信息的匹配,不如说更关心它们间的动态关系,即: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大致相同。

动态对等翻译的目标在于表达自然,丝毫不留痕迹, 力求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相关的行为模式,...在用现代英语翻译的作品中,也许比任何其他作品都更能体现追求等效的。

过去,翻译的焦点是,如何保存信息的形式,译者往往以能够复制原文特有风格(如节奏、韵律、双关、交错配列、平行结构、怪异语法)而自鸣得意。然而,如今的焦点已经从信息的形式转移到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因此,译者必须抉择的,是接收者对翻译信息的反应。这个反应又必须与推想的原文接收者在原语背景下的反应加以比较。甚至那个古老的问题:

“这个翻译正确吗?”也必须换另一个问题来回答,即:对谁而言呢?

谈到翻译,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否能用一种语言里潜在的等值物来代替另一种语言里实际的等值物,这也许是争论最激烈的一点了。他难以想象,那些从未见过“雪”的人能读懂《圣经》里关于雪的描写。如果那个民族不知“雪”为何物,他们怎能会有一个词来指代“雪”呢?并且,如果他们没有一个词来指代“雪”,那么,《圣经》又怎能翻译呢?....许多语言里都有等值的成语,比如:“白如鹭羽”或“白如蘑菇”;或者它们还可以用非比喻的短语,诸如

非常非常白”来表达“白如雪”这个概念。其要点是,是否用“雪”这东西来表达,并不影响该句话的意思。

要保持信息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就必须改变:如果所有的语言在形式上都是不同的(不然它们怎能叫做不同的语言呢! ),那么,为了保持信息的内容,改变语言的形式就再自然不过的了。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原则:动态对等是什么奈达的翻译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进人我国,也是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后最早引进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他的理论像一股春风席卷了中国整个翻译界,引发了广大翻译工作者对西方翻译理论的浓厚兴趣与密切关注,从此打破了“信、达、雅”的一统天下。奈达本人也曾10多次来到中国,在广州、北京、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地的高校讲学。奈达是一个学术视野宽广、不囿成见、谦虚谨慎的学者,与中国翻译界有广泛的交往和良好的人缘。



参考资料
上一篇:翻译行业的大师尤金奈达翻译生涯 下一篇:翻术语库对翻译公司以及译员的重要性
Top